問題情境:在學(xué)習了《勾股定理》和《實數(shù)》后,某班同學(xué)們以“已知三角形三邊的長度,求三角形面積”為主題開展了數(shù)學(xué)活動,同學(xué)們想到借助曾經(jīng)閱讀的數(shù)學(xué)資料進行探究:
材料1.古希臘的幾何學(xué)家海倫(Heron,約公元50年),在他的著作《度量》一書中,給出了求其面積的海倫公式S=p(p-a)(p-b)(p-c)(其中a,b,c為三角形的三邊長,p=a+b+c2,S為三角形的面積).
材料2.我國南宋時期數(shù)學(xué)家秦九韶曾提出利用三角形的三邊長求面積的秦九韶公式:S=14[a2b2-(a2+b2-c22)2],其中三角形邊長分別為a,b,c,三角形的面積為S.
(1)利用材料1解決下面的問題:當a=5,b=3,c=25時,求這個三角形的面積?
(2)利用材料2解決下面的問題:已知△ABC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x+1,(5-x)2,4-(4-x)2,記△ABC的周長為C△ABC.
①當x=2時,請直接寫出△ABC中最長邊的長度;
②若x為整數(shù),當C△ABC取得最大值時,請用秦九韶公式求出△ABC的面積.
S
=
p
(
p
-
a
)
(
p
-
b
)
(
p
-
c
)
p
=
a
+
b
+
c
2
1
4
[
a
2
b
2
-
(
a
2
+
b
2
-
c
2
2
)
2
]
a
=
5
c
=
2
5
x
+
1
(
5
-
x
)
2
4
-
(
4
-
x
)
2
【考點】三角形綜合題.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0/24 6:0:4組卷:306引用:5難度:0.1
相似題
-
1.如圖1,在△ABC中,∠ABC=45°,AD⊥BC于點D,在DA上取點E,使DE=DC,連接BE、CE.
(1)直接寫出CE與AB的位置關(guān)系;
(2)如圖2,將△BED繞點D旋轉(zhuǎn),得到△B′E′D(點B′、E′分別與點B、E對應(yīng)),連接CE′、AB′,在△BED旋轉(zhuǎn)的過程中CE′與AB′的位置關(guān)系與(1)中的CE與AB的位置關(guān)系是否一致?請說明理由;
(3)如圖3,當△BED繞點D順時針旋轉(zhuǎn)30°時,射線CE′與AD、AB′分別交于點G、F,若CG=FG,DC=,求AB′的長.3發(fā)布:2025/5/23 10:30:1組卷:2883引用:18難度:0.3 -
2.閱讀與思考:
尺規(guī)作圖:已知點P是直線MN外一點,求作一條直線PQ,使PQ⊥MN.
小明的作法:如圖1,①在直線MN上任找一點A,連接PA(PA與MN的夾角小于90°);
②以點P為圓心,PA的長為半徑畫弧交直線MN于另一交點為B,連接PB;
③作∠APB的平分線PQ,反向延長射線PQ,則直線PQ⊥MN.
小華的作法:如圖2,①在直線MN上任找一點A,連接PA(PA與MN的夾角小于90°);
②以點P為圓心,PA的長為半徑畫弧交直線MN于另一交點為B;
③分別以A,B為圓心,以大于的長為半徑作弧,兩弧在直線MN的下方相交于點Q;作直線PQ,則PQ⊥MN.12AB
任務(wù):
(1)由小明的作圖過程可知,在△PAB中有PA=PB,因為PQ平分∠APB,所以有PQ⊥MN,這一步的依據(jù)是 .(填序號)
①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也是底邊上的高.
(2)你認為小華得到的結(jié)論是否正確?若正確,請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證明;若不正確,說明理由.
(3)如圖3,點O是等腰直角△ABC斜邊AB的中點,點P是邊AB上一動點(不與點O重合),連接CP.分別以A,B為圓心,以CP的長為半徑畫弧,兩弧在△ABC外相交于點Q,連接AQ,OQ,當∠OPC=60°時有OQ=1,請直接寫出線段AP的長度.發(fā)布:2025/5/23 9:0:2組卷:248引用:1難度:0.3 -
3.如圖,在△ABC中,AB=AC,D為三角形內(nèi)一點,若∠BAC=30°,∠ADB=135°,∠BDC=105°,BD=2,則AD的長為 .
發(fā)布:2025/5/23 10:0:1組卷:366引用:6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