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在內蒙古東部的科爾沁草原,沙丘普遍有歷史時期形成的三層土壤。這表明科爾沁曾有三次沙地固定時期。據文獻記載,公元9世紀契丹族在這里建立政權后,擄掠漢民和渤海國民前來墾殖,造成土地荒漠化,土地生產力下降。隨著契丹族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復為牧業(yè),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轉。清朝時期,大量關內農民涌入科爾沁草原開荒,使荒漠化土地面積再度擴大。
(1)說一說科爾沁草原容易出現荒漠化的自然背景。
(2)根據材料分析,科爾沁草原荒漠化的主要人為原因及針對性措施。
(3)簡述科爾沁草原荒漠化對當地及周邊地區(qū)的主要生態(tài)影響。
(4)在減少人為干擾情況下,相對于內蒙古西部,分析內蒙古東部荒漠化更容易恢復的自然原 因。
【考點】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fā)生的原因.
【答案】(1)氣候較干旱,降水少;離冬季風源地近,多大風;多沙質沉積物。
(2)過度開墾。調整農業(yè)結構,退耕還草還牧;種草植被造林(建 造防護林),建設沙障,生態(tài)移民。
(3)植被破壞,草原動物失去棲息地,生物多樣性遭受威脅;荒漠化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影響生態(tài)恢復;荒漠化導致當地氣候變化異常,當地及周邊地區(qū)沙塵暴加劇。
(4)與西部相比,東部地區(qū)離海洋較近,水汽較多,降水相對較多,水分條件較好;與西 部相比,東部大多天氣相對較少;與西部相比,東部沙丘的流動性。
(2)過度開墾。調整農業(yè)結構,退耕還草還牧;種草植被造林(建 造防護林),建設沙障,生態(tài)移民。
(3)植被破壞,草原動物失去棲息地,生物多樣性遭受威脅;荒漠化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影響生態(tài)恢復;荒漠化導致當地氣候變化異常,當地及周邊地區(qū)沙塵暴加劇。
(4)與西部相比,東部地區(qū)離海洋較近,水汽較多,降水相對較多,水分條件較好;與西 部相比,東部大多天氣相對較少;與西部相比,東部沙丘的流動性。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滿州鄉(xiāng)(22°30′N,120°34′E)位于臺灣島的南端恒春半島東岸東部丘陵,屬于中央山脈的余脈。這里每年九月至次年四月盛行東北風。圖所示區(qū)域是滿州鄉(xiāng)北部地形圖,受地形與風向的影響,G處形成了沙丘、又不斷變化成沙丘斷層、沙壁、沙浪、沙河、沙紋等特殊的沙漠景觀,面積達200多公頃,為臺灣唯一的沙漠,稱九棚大沙漠,又名港仔大沙漠。
檳榔,屬棕櫚科檳榔屬植物,成片分布于向南的低山谷底、嶺腳、坡麓和平原溪邊熱帶季雨林次生林間,圖中陰影區(qū)域是恒春半島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檳榔種植基地,檳榔果實是滿州鄉(xiāng)當地群眾嗜好的咀嚼食品。
(1)根據材料,分析G處風沙活動的沙源。
(2)根據材料,簡述九棚大沙漠的形成過程。
(3)根據材料,簡析并推斷檳榔的生長習性。
(4)有人建議在濱海地區(qū)修筑公路(如圖中虛線所示)并在公路后方種植大片的木麻黃防風林。你是否贊成?請說明理由。發(fā)布:2024/12/31 19:0:1組卷:6引用:4難度:0.6 -
2.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千湖沙漠眾多白色的沙丘和深藍色的湖泊組成,沙源主要是來自入海河流攜帶的泥沙。該沙漠所在地區(qū)最大風頻為東南風,但該沙漠卻以每年20m的速度不斷向大西洋擴張。如圖1示千湖沙漠的位置,圖2示意圣路易斯市降水的逐月分配。
(1)說明千湖沙漠在東南風影響下難以西擴的原因。
(2)指出年千湖沙漠主要擴張的時間段(上半年或下半年),并分析該時間段沙漠擴張的原因。
(3)判斷輸送的泥沙對千湖沙漠擴張貢獻最大的河流(a河、b河或c河)。并簡述判斷依據。發(fā)布:2024/12/31 17:0:2組卷:20引用:7難度:0.5 -
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甘肅省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圖1),境內低山丘陵、平原、沙漠、戈壁交錯分布。西線的老虎口上世紀后半葉風沙災害嚴重,“沙平墻、羊上房、莊稼連根拔”是當時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進入21世紀,在科技人員的幫助下,當地用作物秸稈、黏土、尼龍網等作為沙障材料,創(chuàng)建了“方格沙障+梭梭林”的治沙模式(圖2),取得良好效果。
材料二:甘草是一種耐旱的中藥材,其根瘤具有固氮作用。近年來,民勤縣采用“甘草平移栽培技術”,即將甘草幼苗橫著埋在沙地中滋生根蘗,在淺層土壤中橫向生長,使植被覆蓋率成倍提高。
(1)分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虎口風沙災害嚴重的主要自然原因。
(2)說明民勤縣“方格沙障+梭梭林”治沙模式的優(yōu)勢。
(3)簡述民勤采用甘草平移栽培技術產生的生態(tài)效益。發(fā)布:2024/12/31 18:30:1組卷:10引用:2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