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題。
獨立判斷
(西班牙)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 杰出的研究者表現出來的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既兼容并包,又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力。他們不會迷信前人和自己的導師已經做出的定論,而是細心觀察、敢于提問。天才人物如哈維(他糾正了蓋倫的解剖學理論)、哥白尼、開普勒、牛頓、惠更斯(他完全推翻了古代天文學的觀點)等人無疑都是卓越的思想家。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野心勃勃、嚴格謹慎的個人主義者,擁有非凡而大膽的批判洞察力。性格馴服恭順的人里面可能會出圣人,但很少出現學者。我相信,過分尊重傳統(tǒng)、固執(zhí)地因循科學陳規(guī)的人,不是懶于思考,就是希望借此掩蓋自己的錯誤。
一頭扎進書本卻長久保持沉默的人最為不幸。對書中內容的極度崇拜把他本人的個性吸干殆盡,像烏云一樣遮蔽他的理解力,使其不假思索地接受那些未經證明的假設、無視亟待用真理辨明的問題。
我敢肯定,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中發(fā)現錯誤與不足之處的。過度的推崇,就像所有情緒化的想法一樣,阻礙人們做出客觀的評判。如果我們在閱讀深思一番之后感到精疲力竭,那就休息幾天,然后帶著一顆冷靜的腦袋和沉著的判斷力讀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漸漸地,書中的缺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便會清晰可見,貌似精妙的設想也失去往日的權威。我們不再受到原書風格魅力的影響,簡而言之,我們產生了自己的理解。大家不會再去做盲目的崇拜者,相反變成一位評判該書的法官。真正的研究工作始于此刻,通過逐一考察和評判每一個細節(jié),更為合理的設想將取代原作者的假設。分析法相當于一架顯微鏡,將研究對象放大,像展示掛毯上的粗糙之處一樣揭示它們的瑕疵。當我們清楚地發(fā)現刺繡上的做作之處和設計缺陷時,錯誤的觀念自然消失。
有人可能會說,這個時代已有太多的偶像被趕下王座,太多的幻覺被打破或者遺忘,所以沒必要強調什么批判力和懷疑精神。當然,過去比現在更用得著這些東西,但是,舊習慣總難根除--許多杰出人物的學生還是經常不惜耗費精力與才華捍衛(wèi)老師的錯誤,而不是運用它們解決新的問題。還應該注意的是,在這個流行肆意指責、價值觀頻繁轉換的時代,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學校中校規(guī)獨斷專行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即使是最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個體也遭到了壓制,還有正在成熟的原創(chuàng)思想也被扼殺。而據我們所知有許多聰明熱情的知識分子成為“杰出人物”的學生,這可以說是他們的不幸。尤其值得在此一提的是,這些善良、懂得感恩的學生,雖知道如何尋找真理,卻由于害怕分走導師的名譽而不敢行動,然而所謂的一些名氣遲早會被那些不怎么講究謙遜之道的對手推翻,因為它們建立在錯誤之上。
杰出研究者的溫順的隨員們(他們容易動搖、懶散而且堅持錯誤)的任務永遠都是取悅天才并為他們的錯誤鼓掌。智力平庸的人樂于僅憑動動嘴巴就博得天才們的歡心,因此就不難理解他們?yōu)槭裁闯Ec錯誤而不是真理為伍了,因為前者非常容易獲得,而追求后者則需面對嚴酷的考驗。
(選自《致青年學者: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人生忠告》,新華出版社,2009年版)(1)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
(2)從全文來看,作者為什么認為“性格馴服恭順的人里面”很少出現學者?請概括理由。
(3)根據括號中的要求回答問題。
①分析法相當于一架顯微鏡,將研究對象放大,像展示掛毯上的粗糙之處一樣揭示它們的瑕疵。(這句話有何表達效果?)
②智力平庸的人樂于僅憑動動嘴巴就博得天才們的歡心,因此就不難理解他們?yōu)槭裁闯Ec錯誤而不是真理為伍了,因為前者非常容易獲得,而追求后者則需面對嚴酷的考驗。(這里的“前者”和“后者”分別指代什么內容?)
(4)結合下面這句名言,為本文補寫一個結尾,總結全文。(60字左右)
我懷疑,所以我存在。
--(法)笛卡兒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82引用:3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讀書的三種姿勢(節(jié)選)
孫紹振
①讀書的姿勢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躺著讀,這是陶淵明所標榜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實行的辦法;而大多數文學愛好者就是這樣讀的,其特點是沒有國定的目的,真所謂博覽群書。這種讀書姿勢聯系著一種態(tài)度,那就是讀著玩的,讀得順就讀下去,讀不順干脆就睡著了也無所謂。這種讀法,是一種休息、消遣,也許還是一種享受,日積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長知識,豐富精神生活,領悟人生的意義。但是,除非是天賦特別好的個別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這樣輕松地達到目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種姿勢,就是要坐著讀。古人講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種姿勢,而且是一種心境、態(tài)度,一種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態(tài)度,通常我們說求學問,為什么要說“求”呢,那是意味著追求。要追求就得十分認真、嚴肅,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著相比,這里有強制自己心無旁騖的意味。這是最基本的一種讀書方法。大中小學的學生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這種方法。
③這種方法的要領是對于書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個字,都一絲不茍反復鉆研,甚至背誦。上下左右聯系,前后貫通思考,力求全面、準確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勢表現出一種精神,那就是鉆研,不滿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說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給你一種天衣無縫的感覺,如果你沒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即使坐著,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坐著讀的關鍵是開放心靈,讓它像海綿一樣吸收書中全盤的精義。古人說的虛懷若谷,大致可以形容這種心靈狀態(tài)。
④這種讀書的方法雖然很好,但還不是最好。因為坐著鉆研,全盤吸收,就意味著你承認所讀的書本是絕對正確的,不包括任何錯誤的。但是這樣囊括絕對真理的書是沒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種歷史和個人的局限。毛澤東說過,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不犯錯誤,一種是已經死了的人,一種是還沒有生出來的人。對于書,也可以這樣說。坐著鉆研的時候,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動的。讀書是為了認識世界和人生,而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實踐中去體驗,書本只是一種向導和坐標。因而你要主動地用你自己的體驗和智慧去檢驗它,或者用馬克思的術語說,“批判”它。這時候,你就用不著虛懷若谷了,你也不用把書上的每一句話都當作天條,在追求真理的時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這時,你得改變一下讀書的姿態(tài),當然絕對不能躺著讀,也不能滿足于坐著讀,你得站起來,也就是用俯視的姿態(tài),把書上的東西用實際情況去檢驗,去分析,用你自己的頭腦去批判。當你發(fā)現書中所說哪怕是有一點與實際不符時,你就要揪住不放,因為這就意味著你的認識有了提高,你已經發(fā)現了問題,而發(fā)現問題往往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這就是說在這一點上,你已經比書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點。這時你當然還要反復思考,但是千萬千萬不要輕易放棄,不要有任何的謙虛,這時候用得上孔夫子一句話,叫作當仁不讓。這是一個機遇,你和權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來了。也許你當時還意識不到,但是當你日后回想起來的時候你會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臉上會出現無聲的微笑。
(1)通讀全文,指出文章題目中“三種姿勢”的含義。
(2)第③段中畫線句子,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并簡要分析。
(3)結合下面材料,聯系選文,說說你應該采用文中的哪種讀書方法。
材料:習近平在《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一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引用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要求“領導干部要同時防止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這兩種現象”。發(fā)布:2024/12/9 15:30:2組卷:154難度:0.7 -
2.閱讀《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回答各題。
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①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币恍┘议L由于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
②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于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③長跑的要訣是保存實力,這和孩子學習知識的道理一樣。當孩子沒有一定的閱歷時,給其灌輸與孩子的年齡不相符的知識,孩子沒有生活經驗,對知識的感悟不會深刻,不但沒有共鳴感,甚至會厭惡。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相反。受教育者對于所學知識感興趣的程度,除了老師的教授方法,還取決于孩子對知識的感悟程度。舉個例子,一個5歲的孩子對于《靜夜思》只是機械背誦,而一位遠離家鄉(xiāng)的20歲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靜夜思》,可能淚如泉涌,百感交集。
④20多年前,若干神童家喻戶曉。①如今,這些昔日的神童幾乎全軍覆沒,沒有一個成為棟梁之才。這些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他們或父母將人生的馬拉松賽跑誤判為短跑,拼盡全力贏在起跑線上后,后勁不足,最終敗北,貽笑大方。
⑤開過新汽車的人都知道,新車有磨合期。在新車的磨合期,車速不能太快。只有這樣,這輛汽車未來才能風馳電掣。如果在新車的磨合期高速行駛,汽車就會早衰,該急速行進時,就會力不從心。②假設將人比喻成汽車,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滿負荷運轉,要適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馬加鞭,后勁十足。
⑥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庇邢胂罅Φ娜瞬拍苓M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象力和知識是天敵。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象力會消失。因為知識符合邏輯,而想象力無章可循。換句話說,知識的本質是科學,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誕。人的大腦一山不容二虎:在學齡前,想象力獨占鰲頭,腦子被想象力占據。上學后,大多數人的想象力將被知識驅逐出境,成為知識淵博但喪失想象力終身只能重復前人發(fā)現的知識的人。很少有人能讓知識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腦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時,讓其晚接觸知識,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腦里安營扎寨,倘若孩子成為想象力和知識并存的人,您就能給大師當爹當娘了。
⑦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能贏得人生。贏在起跑線上,能輸掉人生。欲將取之必先與之是大智慧。
(1)對于“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由,沒有作闡釋的一項是
A.人生之路漫長,保存實力,成年后才能有后勁
B.人生如同馬拉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由于沒有保存體力,往往最終輸掉比賽。
C.受教育者對于所學知識感興趣的程度,除了與老師的教授方法有關,還取決于孩子對知識的感悟程度。
D.兒童期晚接觸知識有助于貯存想象力,擁有想象力才能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
(2)作者認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是什么?
(3)依次指出文中畫線句所運用的論證方法。(一個橫線只能填寫一種論證方法)
①
②
(4)“金溪平民方仲永,未曾見筆紙,五歲便能出口成章,人人驚嘆稱其神童。其父遂帶其四處拜訪顯貴,不讓方仲永學習,到成年時,仲永資質平平,和普通人一樣了?!贝藙t材料是否適合做本文的論據材料?請談談理由。發(fā)布:2024/12/26 15:30:1組卷:34引用:3難度:0.8 -
3.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對語言文字保持敬畏
李思輝
①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一句話令人難忘:“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誠然,文字是一個民族最堅實的屏障。而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xù)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
②為什么中華文明成為唯一不曾斷代的古文明,包括漢語漢字在內的漢文化不斷接續(xù)發(fā)展是一個重要原因。書同文,語同音。漢語漢字源遠流長,每一個字詞、每一個發(fā)音都有一定的標準。捍衛(wèi)標準、糾正錯誤,就是在捍衛(wèi)漢語漢字的純粹性,確保它們上承先民文化道統(tǒng),下啟時代語言美學。
③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不僅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社交空間,也給了語言文字更寬闊的表達空間。層出不窮的“網言網語”滿足了個性化表達的需要,各種舶來詞、縮寫、簡寫,形成了一些新的語言文字搭配方式,讓我們看到了語言文字與時俱進的活力。然而,網絡上的個性表達是一回事,媒體的傳播又是另一回事。
④媒體的公共屬性,決定了它既是信息的傳播者,也必須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使用的示范者、引領者。某個詞語發(fā)音如何,某個字詞該怎么搭配,乃至某個標點符號該怎樣使用,媒體的用法是人們眼中的“標準答案”。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名媒體從業(yè)者,包括編輯、記者、校對等等,客觀上都是人們的“老師”,需要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責任感、使命感,保持對語言文字的敬畏。
⑤有人認為業(yè)界對語言文字的細致關注是“吹毛求疵”,有人批評因為語言文字上的疏漏就淘汰一些參加評獎的作品是“以偏概全”,甚至有人對語言文字挑錯者冷嘲熱諷,這暴露了他們的短視。好比一只啄木鳥飛到一棵大樹上啄食蟲子。大樹卻說:“走開,我被你啄痛了!”啄木鳥溫和地說:“大樹兄弟,你身上的蟲子已經許多了,再不驅除掉,可危險??!”大樹滿不在乎地說:“我這么魁梧,有幾只小蟲子有什么了不得,我看你真虛假,自己想吃蟲子,卻非要找個借口!”啄木鳥飛走了,最后大樹被蛀空了。沒有一點聞過則喜的雅量,沒有一點極目楚天舒的遠見,怎么能在語言文字的大廈里更上層樓?
⑥時下,各種新媒體、自媒體風行,良莠不齊。且不論內容,單從語言文字的使用上看,不少“小編”就根本不具備基本的編輯素養(yǎng),更不要說是給受眾當“先生”了。傳統(tǒng)媒體盡管面臨著轉型的考驗,有的處境比較艱難,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保持匠心不改。當這一輪媒體變革塵埃落定,機遇撲面而來,人們真正信賴的還是對語言文字精雕細琢的工匠,而非主謂賓定狀補不分、字詞句錯亂成災的“小編”。
(選自《雜文月刊》2018年7月下)
(1)下列對文章中心論點的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A.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延續(xù)發(fā)展的最重要保障。
B.媒體要對漢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化使用保持敬畏之心。
C.網絡個性化表達激發(fā)了語言文字與時俱進的活力。
D.要警惕新媒體、自媒體對語言文字純粹性的破壞。
(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中華文明不曾斷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漢語漢字得到了不斷接續(xù)的發(fā)展。
B.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拓寬了語言文字的表達空間,讓個性化表達得到滿足。
C.媒體的公共屬性要求它的從業(yè)者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化使用上要有責任感。
D.當下新媒體、自媒體風行,但是不少“小編”的語言文字素養(yǎng)嚴重缺失。
(3)下列對文章的有關論證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按照“捍衛(wèi)漢語漢字純粹性的必要性--網絡個性表達與媒體傳播的區(qū)別--對一些錯誤認識的駁斥--對傳統(tǒng)媒體的期望”的思路展開論述。
B.第③段指出網絡技術促進了語言文字的個性表達,以此引出下文,去著重論述作為具有公共屬性的媒體還必須在語言文字的使用上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C.第⑤段運用例證法,以“啄木鳥給大樹治病”為例去闡明只有正確對待業(yè)界在語言文字規(guī)范使用上的嚴要求,才能讓語言文字的大廈更上層樓的道理。
D.文章最后一段聯系現實,不僅指出新媒體、自媒體的不足,而且更重在呼吁面臨轉型考驗的傳統(tǒng)媒體要匠心不改,肩負起對語言文字精雕細琢的使命。發(fā)布:2024/12/26 20:0:2組卷:124引用:7難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