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科普文章,回答下列問題。
相信大家都見過憨態(tài)可掬、黑白相間的大熊貓吃竹子的情景。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具有肉食動物消化道特征的大熊貓,99%的食物都是竹子,但是對食物的消化率卻不足17%。而其它草食動物普遍能消化超過80%的植物性食物。那么大熊貓取食竹子,能獲取足夠的能量嗎?
實際上,大熊貓每天至少花費10小時進食,同時它們還會選擇營養(yǎng)最豐富的竹子種類,并優(yōu)先取食營養(yǎng)價值最高的部位。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大熊貓會優(yōu)先選擇竹筍,其次為嫩竹與竹葉,最后為竹稈。這樣的方式會讓大熊貓獲取足夠的能量,進而維持恒定的體溫。
在冬季,大熊貓生活的區(qū)域氣溫常常能達到-20℃。大熊貓還有哪些“御寒神技”呢?大熊貓體表被毛,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層,使其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近期,科學家觀察到大熊貓喜歡用新鮮的馬糞“洗澡”。它們會先通過氣味判斷馬糞的新鮮程度,之后用臉頰輕掃糞堆,最后用馬糞覆蓋全身。這種并不衛(wèi)生的行為很可能導致大熊貓感染致病菌或寄生蟲病,然而科學家卻認為這種奇特的行為一定對大熊貓利大于弊。在2020年的最新研究中,我國科學家在新鮮馬糞中發(fā)現(xiàn)了兩種“抗冷分子”——β-石竹烯(BCP)與氧化石竹烯(BCPO)。這兩種物質(zhì)通過麻痹大熊貓感受寒冷的感受器,減少了它對寒冷的感知,這樣大熊貓在寒冬里依然保持正常的取食欲望,進而保證能量的獲取,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大熊貓的抗寒能力。
擁有“御寒神技”的大熊貓,卻在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種群數(shù)量逐漸減小,一度被定為瀕危物種。1963年開始,我國先后建立14個自然保護區(qū),通過科研助力大熊貓恢復種群數(shù)量,并通過立法對大熊貓進行保護。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大熊貓從瀕危物種變?yōu)橐孜N锓N。這是世界對我國大熊貓保護成果的肯定和支持,然而保護大熊貓的路還很長,這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參與。
(1)大熊貓的取食策略可以讓其獲得足夠的能量,具體的策略有:
至少花費10小時進食
至少花費10小時進食
、
選擇營養(yǎng)豐富的竹子種類
選擇營養(yǎng)豐富的竹子種類

(2)在大熊貓用馬糞“洗澡”的過程中,新鮮馬糞中的BCP與BCPO通過麻痹大熊貓感受寒冷的感受器,抑制了大熊貓在
大腦皮層
大腦皮層
處形成冷覺,減少了它對寒冷的感知。
(3)不同動物會采取不同的策略來抵御寒冷。以下動物與大熊貓御寒特征最為接近的是
C
C
。
A.赤鏈蛇
B.林蛙
C.海豹
D.蝗蟲
(4)20世紀以來,大熊貓的數(shù)量銳減,導致
基因
基因
(選填“基因”或“生物種類”)多樣性減少。目前,野生大熊貓的數(shù)量已超過1800只,保護等級從“瀕?!苯禐椤耙孜!薄H欢?,還有許多動物像大熊貓一樣瀕臨滅絕,在野生動物保護中,最有效的措施是
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以保護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環(huán)境。

【答案】至少花費10小時進食;選擇營養(yǎng)豐富的竹子種類;大腦皮層;C;基因;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48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有些動物的行為讓人嘆為觀止,連連稱奇.有一只會唱《黃土高坡》的鸚鵡近日爆紅網(wǎng)絡,一腔一調(diào)讓人忍俊不禁;而生活在遼寧省遼陽市一位農(nóng)戶家中的刺猬媽媽則“收養(yǎng)”了四只因媽媽遇車禍而變成孤兒的小貓,小貓和刺猬媽媽相處的其樂融融,令人感動.從行為獲得方式看,鸚鵡和刺猬的行為分別屬于( ?。?/h2>

    發(fā)布:2025/1/28 8:0:2組卷:4引用:4難度:0.9
  • 2.很多年前,在英格蘭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巧打開了放在門外的奶瓶蓋,偷喝了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學會了偷飲牛奶,這是一種
     
    行為;一只名叫一只名叫“普魯?shù)聵贰钡姆侵藁饮W鵡能一口氣說出1000個不同的英語單詞,這是一種
     
    行為.

    發(fā)布:2025/1/7 8:0:2組卷:5引用:1難度:0.5
  • 3.下列有關“老馬識途”這一動物行為的敘述正確的是( ?。?/h2>

    發(fā)布:2024/12/29 17:0:3組卷:25引用:1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