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9課 古詩三首》2021年同步練習卷(13)
發(fā)布:2024/12/13 12:30:2
一、基礎知識
-
1.對比讀古詩,回答問題。
【甲】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乙】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1)下列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甲詩開篇即寫眼前之景:雖山河仍在,可城破國陷,一片荒涼衰朽景象。一個“破”字,令人觸目驚心;一個“深”字,讓人滿目凄然。
B.甲詩尾聯(lián)寫詩人憂愁漸深,頭發(fā)愈少,簡直連簪子也別不上。這種愁情是詩人與親人書信中斷,思念親人所致。
C.甲詩全詩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練,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D.乙詩抒寫詩人情感時運用了神態(tài)描寫和動作描寫的手法。
(2)乙詩尾聯(lián)中連用了“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個地名,請分析“即從”“穿”“便下”“向”這幾個連接詞的妙處。
(3)甲詩寫于安史之亂開始時,乙詩寫于安史之亂結束時,兩詩都寫到了“淚”,請分析它們各自蘊含的情感。
(4)根據(jù)意思寫詩句。
①滿懷希望地望著江南,盼望南宋軍隊收復失地,如此又一年。
②三萬里長的大河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華山高聳接青天。北宋的遺民對著這樣的河山也只能傷心欲絕。組卷:31引用:1難度:0.6 -
2.閱讀古詩,完成練習。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1)“三萬里河”指的是
(2)“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運用了
A.比喻 B.夸張 C.擬人 D.對偶
(3)對前兩句詩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這兩句詩意境闊大深沉,對仗十分工整。
B.山本來是不動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偉,而且富有生氣。
C.詩中極力描寫河山的奇?zhèn)邀?,是為了突出祖國的可愛,表明朝廷收復失地的決心。
D.這樣的大好河山,卻陷于敵手,更加使人感到無比憤慨。
(4)后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組卷:88引用:3難度:0.5
一、基礎知識
-
5.關于《從軍行》,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h2>
組卷:533引用:2難度:0.8 -
6.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1)“烽火”在詩中指
(2)“家書抵萬金”中“書”的意思是
(3)詩題中的“望”字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
(4)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意脈貫通,情景兼具,內容豐富,感情強烈,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B.在頷聯(lián)中,詩人移情于物,通過花、鳥的情態(tài)表達了自己感時傷世的內心情感。
C.詩人得不到家信,是因為戰(zhàn)亂引發(fā)了長安城內一場持續(xù)了三個月之久的大火。
D.“深”字形象地描寫了戰(zhàn)亂中長安城草木叢生、滿目凄涼的景象,流露出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5)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xiàn)的畫面,并指出詩句所蘊含的情感。組卷:57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