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北京市大興區(qū)亦莊實驗中學高一(下)期末生物試卷
發(fā)布:2024/11/3 19:30:3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0分)
-
1.下列關于遺傳變異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組卷:25難度:0.7 -
2.我國利用返回式衛(wèi)星、神舟飛船、天宮空間實驗室搭載植物種子,已在千余種植物中培育出新品系。下列關于航天育種的說法錯誤的是( ?。?/h2>
組卷:16引用:1難度:0.7 -
3.已知某種細胞有4條染色體,且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某同學用示意圖表示這種細胞在正常減數分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細胞。其中表示錯誤的是( ?。?/h2>
組卷:1641難度:0.9 -
4.某真核生物酶E的基因發(fā)生了一個堿基的替換,有關其表達產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組卷:104引用:18難度:0.7 -
5.下列關于人類遺傳病的敘述,正確的是( ?。?/h2>
組卷:66引用:15難度:0.7 -
6.眼皮膚白化?。∣CA)是一種與黑色素(合成時需要酪氨酸酶)合成有關的疾病,虹膜、毛發(fā)及皮膚呈現白色癥狀。該病的兩種類型OCA1(Ⅰ型)與OCA2(Ⅱ型)均是隱性突變造成的,有關該病的介紹如表。有一對患病的夫婦生下了兩個正常的孩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 />
類型 染色體 原因 結果 性狀 Ⅰ型 11號 酪氨酸酶基因突變 酪氨酸酶含量較低 毛發(fā)均呈白色 Ⅱ型 15號 P基因突變 黑色素細胞中pH異常,酪氨酸酶含量正常 患者癥狀較輕 組卷:73引用:5難度:0.7 -
7.栽培品種香蕉染色體組成為AAA(字母代表染色體組),易患黃葉病。野生蕉染色體組成為BB,含有純合的抗黃葉病基因。經過雜交、篩選,獲得染色體組成為AAB的抗黃葉病香蕉新品種。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h2>
組卷:94引用:7難度:0.7 -
8.如圖為白色棉的培育過程。以下敘述不正確的是( )
組卷:83難度:0.7
二、非選擇題(共60分)
-
24.近年來發(fā)現,水楊酸(SA)和脫落酸(ABA)在植物抗冷脅迫的過程中起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者以李果實為材料研究了SA和ABA在采后果實抗冷害過程中的作用。
(1)SA和ABA是植物激素,它們是由植物的特定部位產生,再被運輸到作用部位,是細胞間傳遞
(2)李果實在低溫下貯藏時,細胞膜脂由液態(tài)變?yōu)槟z態(tài),細胞膜
(3)將李果實隨機分組,采用不同溶液浸泡后晾干,置于-80℃貯藏一段時間,統計冷害發(fā)生率,部分數據如圖所示。
①本實驗中對照組應使用
②結果表明:
(4)進一步探討ABA抗冷害的調控機制時,發(fā)現SA和ABA能夠顯著提高果實對自由基的清除
能力,從而減輕對細胞膜的傷害。H2O2能參與自由基的調控過程,延緩冷害的發(fā)生。據此提出假說:
ABA通過H2O2的信號途徑起作用。請從A~E中選擇合適的處理并預期實驗結果,填入表中,為上述假說提供新的證據。組別 處理 預期實驗結果 1 對照組 冷害發(fā)生率: 2 ABA 第2組低于第1組 3 ① 第3組② 4 ③ 第4組④
B.H2O2
C.SA+H2O2清除劑
D.ABA+H2O2清除劑
E.鎢酸鈉+H2O2組卷:13引用:1難度:0.6 -
25.病毒與生物的協同進化。
一場疫情讓病毒活躍在公眾視線,人們對病毒有了深刻的敬畏,不禁讓人思考病毒與生物的關系。
19世紀末,研究者發(fā)現引起狂犬病的分子似乎比細菌小得多,將其稱作viru。1935年,人類第一次提純了煙草花葉病毒。病毒的生存方式就像“寄生蟲”,必須利用活細胞里的各種細胞器和原料完成自我增殖,裂解宿主細胞。
研究發(fā)現,噬菌體侵染細菌時,把DNA注入到細菌中,細菌也不是完全被動挨打,細菌DNA中存在一種特殊DNA序列--CRISPR序列,攜帶有一些來自噬菌體的DNA片段,是親代DNA給侵染過的噬菌體所做的黑標簽,這讓子代細菌快速識別并清除再次侵染的同種噬菌體。
科學家新近卻發(fā)現一些巨噬菌體,其基因組是普通噬菌體的4倍。巨噬菌體基因組中含有能編碼噬菌體蛋白外殼的基因,也含有編碼tRNA合成酶、轉錄起始因子等的基因,甚至還發(fā)現了細菌CRISPR序列。當然,噬菌體含有的細菌CRISPR序列,記錄的都是其他種類病毒的黑標簽。當該種巨噬菌體的基因注入細菌后,會驅使細菌專門殺死除自身以外的其他種類的病毒,使細菌被其專一奴役。這樣看來,噬菌體在與細菌的斗爭中不斷進化,其實比人類想象的要智能很多。
巨噬菌體與細菌間的博弈,只是病毒與宿主細胞、生物與生物之間復雜生存關系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噬菌體可侵染特定類型的細菌,引起細菌發(fā)生基因突變,促進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人類以及哺乳類動物的基因中普遍存在許多適應性的DNA突變,通過突變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但科學家認為如此普遍的突變令人費解,環(huán)境改變和壓力有多大才能造成如此多的突變?他們猜想病毒有可能是這些突變的來源,因為病毒變化無常、能與成千上萬的蛋白質發(fā)生相互作用。
病毒幾乎挾持宿主細胞的所有功能以便進行自我復制和傳播,因此相比捕食、環(huán)境改變而言,病毒是更大的進化壓力,能更大程度的促進細胞進化。所以,有人說:當人類在進化歷程某一時期出現流行性疾病或者傳染病時,人體要么適應這種病毒,要么根除它們。
探索精彩的生命世界,敬畏生命的精巧適應和演化,認識和合理利用生物之間的關系,也許是人類應該學習的永恒主題。
(1)噬菌體等病毒的基本成分包括
(2)病毒之所以對生物細胞造成傷害,是由于病毒
(3)細菌的CRISPR系統出現在巨噬菌體的基因組中,其結構基礎是二者的DNA分子均為
(4)巨噬菌體的基因組中含有
a.編碼蛋白質外殼的基因
b.細菌的CRISPR系統
c.編碼細菌核糖體的基因
d.參與轉錄和翻譯的重要酶的基因
(5)在與細菌的斗爭中,噬菌體利用細菌的CRISPR系統來為自己工作,對噬菌體生存的意義是
(6)文中倒數第2段提到:當人類在進化歷程某一時期出現流行性疾病或者傳染病時,人體要么適應這種病毒,要么根除它們。請結合文中內容和你對生命本質的理解,談談你對這一說法的認識:組卷:26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