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武漢市高考語文模擬試卷(4月份)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歷史研究應(yīng)以客觀事實而非價值觀為基礎(chǔ),這是中西方史學家長久以來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則,實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詮釋,當然是史學研究的魅力所在,但發(fā)現(xiàn)與考訂史實不僅是歷史理解的基礎(chǔ),更是驗證歷史理解以及實現(xiàn)歷史理論更新演進的關(guān)鍵所在。當然不能簡單地認為歷史學的求真能夠完整還原歷史,真實是有限度的;但無論是扎實地歷史還原、還是借助學術(shù)想象力的歷史再現(xiàn)或認識,都必須在客觀的原則下,借由史料的分析來開展。
今日的史學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視野的限制,研究者無法簡單地復(fù)原全部歷史——研究者所展示的歷史,具有主觀性和片面性,以至于當代中國史學專業(yè)大學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確地指出“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歷史”和“史家纂寫的歷史”是性質(zhì)不同的兩個概念。但史學家們同料明白,這不僅不可以被理解為史料無用,或者史學研究可以放棄史料,僅依靠想象價值觀或任何預(yù)設(shè)的規(guī)律進行研究;反而是選一步告該歷史學家要更審慎更謙卑地對待史料,更全而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學更合理地利用史料——無論是建構(gòu)新的歷史解說,還是打破舊有陳論,都必須從舊史料新解成新史料發(fā)現(xiàn)出發(fā)。
因此,盡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學科,彼此間也確實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但以求真為目的、為標準才使得歷史學既不會是哲學、也不會是文學,反而在精神與方法上更接近科學。史景遷是當代美國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他曾經(jīng)寫過一部研究清初山東農(nóng)村基層婦女生活狀況的名著《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后的小人物命運》。盡管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觀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層婦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齋志異》等純文學材料;另一方面又發(fā)揮文學想象,對王氏這位具體女性的日常生活進行了諸多細致的細節(jié)聯(lián)想。顯然,這部作品“不是婦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種歷史書寫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歷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鶴指出的,兼具科學和人文兩重屬性的歷史學,“往前進一步是哲學,往后退一步是演義(即文學)”。也就是說,如果歷史學不強調(diào)客觀性,不以求真為標準,不堅持歷史解釋、理論或背后所代表的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等都必須建立在以史料考訂、史料分析為基礎(chǔ)的“真實”之上,那么,歷史學在人文領(lǐng)域的學科屬性就會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求真是史學的標準,先實事再求是是歷史研究的基本規(guī)范與邏輯。從“實”到“識”再到“是”,研究過程的遞進伴隨著主觀性的增強,但客觀性基礎(chǔ)并不能動搖。章學誠認為“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離器,如影不離形,這就是歷史學先求實再求是的過程。歷史學的人性,就是以求真來說理的人性,沒有了求真,就沒有了歷史學的人性,這也就是促使科學、規(guī)范地考訂史料和分析史料成為史學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獨立于人文學科的關(guān)鍵所在。
(節(jié)選自梁晨、李中清《從求實到求是:數(shù)字史學的價值與追求》,有刪改) 材料二
當前主流的歷史學家已經(jīng)承認通過文獻考訂是無法復(fù)原史實的。如果我們承認無法復(fù)原史實,那么如何判斷我們通過“科學”方法挖掘、考訂更多文獻的研究方式是接近還是遠離了史實?因此,從這一層意義上,所有文獻和考據(jù)方面的努力所能達到的只是讓我們的研究更是有說服力而已,但“具有說服力”并不等于“史實”,如果套用法律術(shù)語,就是這樣的研究能達成的只是證據(jù)真實,而不是事實真實。如果認為歷史學作為學科與眾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實”的話,那么這種認知應(yīng)當更正為歷史學的力量在于“讓其他人、或者其所針對的對象成者大多數(shù)人認為這是真實”,由此注定歷史學不可能成為一門通常意義的科學。
但無論是獲得真相,還是“讓其他人、或者其所針對的對象或者大多數(shù)人認為這是真實”都屬于歷史學的力量,而不是歷史學的目的。要界定歷史學的目的,最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歷史的作用。人類幾乎所有的決定,上至國家層面的政策的制定、決議的形成,小至個人的在早市上選擇購買的蔬菜,從本質(zhì)上都是在對“歷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說就是“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影響未來“歷史”的決策,即在“讓其他人、或者其所針對的對象或者大多數(shù)人認為這是真實”的基礎(chǔ)上形成“歷史認知”,由此來預(yù)測和影響未來。在目前史學界,認為“歷史認知”可以絕對“客觀”以及能做到“客觀”的人應(yīng)該是不多的,我們不得不說任何“歷史認知”都是主觀的,由此通過人類的主觀認知,使得過往的歷史與未來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節(jié)選自成一農(nóng)《拋棄人性的歷史學沒有存在價值》,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發(fā)現(xiàn)與考訂史實不能夠完全還原歷史,但它是歷史理解的基礎(chǔ),是驗證歷史理解以及實現(xiàn)歷史理論更新演進的關(guān)鍵。
B.“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歷史”和“史家纂寫的歷史”性質(zhì)不同是由于研究者所展示的歷史具有主觀性和片面性。
C.材料一中史景遷的《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后的小人物命運》借助學術(shù)想象力再現(xiàn)歷史,也是扎實地還原歷史的方式。
D.材料二認為,通過“科學”方法挖掘、考訂更多文獻并不一定能讓歷史研究接近事實真實,而只能提供證據(jù)真實。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科學、規(guī)范地考訂史料和分析史料,是歷史學區(qū)別于其他人文學科的重要標志,讓歷史學獨立于人文學科而接近科學。
B.章學城所言“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歷史研究方式,“理”“道”指歷史研究的作用。
C.“歷史學的力量”和“歷史學的目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求真”體現(xiàn)了“歷史學的力量”,“求是”是“歷史學的目的”。
D.從發(fā)現(xiàn)與考訂史實到理解或詮釋史實并形成歷史認知,是歷史研究從“實”到“識”再到“是”的完整過程。
(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A.蓋欲為良史者,當慎辨于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B.《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為“春秋筆法”。
C.班固評價司馬遷著《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D.若乃事實未明,而徒以褒貶、文采為事,則是既不能成書,而又失為史之意也。
(4)關(guān)于歷史研究,兩則材料觀點同中有異,請簡要概括。
(5)費孝通在《再論文字下鄉(xiāng)》中說:“歷史對于個人并不是點綴的飾物,而是實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礎(chǔ)?!闭埥Y(jié)合兩則材料說說歷史的“實用”價值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組卷:22引用:4難度:0.9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追悼會
廢名 北山在那里做他的小說,猛然記起今天是“三一八”,筆停了,他似乎應(yīng)該赴追悼會?——真的,他要赴追悼會。
“時光過得好快呵?!比ツ辍叭话恕薄皇恰叭话恕?,是“三一八”的后兩天,總而言之是“三一八”,他也是這樣停了筆,停筆去送葬。時光過了一年。
會場上還沒有什么人,死者的像片掛起來了。北山看見了是掛起來了,然而沒有看像片。天是下著很大的雪。開會既還有待,北山到雪地里走走。他不冷,雪很好玩,他就在雪地里玩,活潑潑的想?!f實話,他實在是活潑潑的,一點也不像赴追悼會的樣子。
“雪呵、雪呵、你下罷、下得大大的,我總比你狠,你不能叫我不站在這里,你下得叫我的身上沒有熱,那我算是被你壓服了。”
北山今年不知在哪里弄得了一件外套,敢于這樣夸口。會場上人添了好多,北山又走進去,迎面一個朋友道:“北山,你來了?我們今天請你演說?!狈置魇莵砹?,然而要問“你來了?”北山好笑?!澳遣恍校遣恍??!北鄙竭B忙答?!耙欢ǎ欢??!迸笥岩簿妥吡恕?br /> 北山不知道到底要不要他演說,萬一真?zhèn)€要,同剛才對雪說話一樣,隨便說說就是。秩序單上有主席報告一條,果然,一個人走到臺正中間桌子面前報告。北山坐在臺下兩三百個人當中聽。北山?jīng)]有看雪那么樣的活潑了,不知是否怕把他拉上臺去演說。他心里確在那里想,寫出來就是演詞——
“我的聲音很小、要大家聽我說話,實在對不起。但是,我們今天要聲音嗎?只要血!請看這些死者——”
“他們的聲音在哪里?我們能夠?qū)χ幻娉鄦幔窟@就是他們的血現(xiàn)在我們的而上……
北山真?zhèn)€滿身發(fā)熱,沒有想,想不下去。臺上報告的是什么自然更只有讓它是什么。
漸漸又冷靜下去了,討厭主席的報告。“趕快滾下來!”心里罵。
報告的還是報告:
“……所以我們一方面哀悼,一方面還要努力……”其實北山是若聽見,若不聽見。但他狠命的罵:“鬼話!”
板凳上長了剝,北山坐不下去,這邊一看,那邊一看,兩三百個人差不多被他看完了。有幾個面孔是他平素所痛罵的人,——他罵也總是罵給他自己聽,有時一面走路,一面嘴在那里動。一見這幾個面孔,許許多多黑腦殼當中只見他們有面孔,格外討厭,罵:“我不相信你們這般東西配追悼死人!”
北山接著是很利害的苦痛,他痛于自己的薄弱渺??;被罵者的靈魂此刻是飛在追悼會之上,未必不在那里照臨北山,照臨北山的薄渺弱小……總之北山有時也相信“性善”之說,這時就喊:“苦呵,苦呵,苦的我北山呵?!?br /> 臺上說話的掉了一個人,——主席什么時候下了主席之席?既然掉了一個人,北山聽——“剛才主席報告的……”
北山簡直惱得要沖破屋頂,同時又嘆一聲氣,“不該來!”坐在家里寫少說,難道就不配是北山?難道北山碰見了死者的鬼魂有什么抱歉不成?不知道是經(jīng)了這么一想還是惱得利害了繼續(xù)不下去,北山冷靜了好多。臺上沒有掉人,北山心里曉得,眼睛倒沒有清清楚楚的去看。
北山仿佛此刻才走進會場——這是怎么說呢?他來的時候也就掛在那里的幾副哀聯(lián),他這才看見了,從最末一聯(lián)最末一句看——
愧我難為后死人
“噯喲!”不知怎的又惱。惱猶未了,更臀一句——君等為國犧牲
“噯喲,我要上臺去演說!”北山咬著牙齒一嘆。心里說,寫出來就是——“我不怕得罪大家,我請大家原諒我,我心以為痛切的話我不得不對大家說,這許多對子要拉下來才是我們開的追悼會!”
北山腳在那里擦,想一躍跑上臺?!皣唵?,這怕是我自己的不是!”立刻又這么一嘆?!把菡f的大概只能說這樣的話,做對子的也大概只能做這樣的對子。因了哀而想說,因了哀而想寫,想說想寫便忘記了哀,想說想寫就是了。……自以為寫得好,得意,而且要掛給大家看,這時追悼會大概就變了展覽會?!@原是很自然的呵?!?br /> 北山笑了,笑自己,自己剛才的演詞也都無謂,喜得沒有上臺。死者的同鄉(xiāng)上臺報告:
“我不會說話,我知道他,S烈士,是很用功的,如果不死于難,將來一定……”北山不知怎的突然離開座位溜了,也不管人家要他演說成不要他演說。
雪地里他吐了一口好氣。走在路上,想,回去可以重新寫一篇小說,題目就是追悼會,記實,——“這個題目?”這個題目觸動了他什么。
他確乎另有一個追悼之感,但不能明白的意識出來追悼什么?!白返勘鄙??”他笑。是的,似乎不完全是。
1927年3月
(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描寫與雪相關(guān)的情節(jié)——下雪、北山與雪對話、雪中行走,襯托北山參加追悼會的心情,也暗示麻木群眾讓人“心寒”。
B.小說從北山的視角敘事,以嘲諷的口吻,簡筆勾勒北山的朋友、會議主席、S烈士同鄉(xiāng)等次要人物,借此批判人們對追悼會的態(tài)度。
C.小說通過大量的心理活動逐步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用了較多的筆墨描寫主要人物繁雜的內(nèi)心活動,帶有明顯的“意識流“痕跡。
D.作者通過大量使用破折號和省略號,表達了難以盡述的情怒和對“三一八”慘案中烈士們的痛悼之情。
(2)關(guān)于“北山演說”情節(jié)的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追悼會上,朋友見面寒暄臨時請北山演說,北山一直想著準備演詞,這些情節(jié)設(shè)置都具有嘲諷意味。
B.北山聽完會議主席報告,看到哀聯(lián),逐漸意識到自己準備的演說和掛在會場的哀聯(lián)一樣,是不必要的。
C.北山準備演詞是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他前后對演說的不同態(tài)度,表現(xiàn)了他對哀悼者的不滿和自我的反思。
D.北山后來“喜得沒有上臺”和先前想要“一躍跑上臺”并不矛盾,表明他不想讓追悼會變成展覽會,委婉地表達主旨。
(3)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北山在追悼會上的心理變化。
(4)請結(jié)合全文談?wù)勛詈笠欢沃小白返俊钡暮x。組卷:12引用:3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一杯土、幾粒種子、些許清水和肥料,悉心照料下就能收獲新鮮蔬菜、可口瓜果。陽臺種菜,已成為城市生活中的一股新潮流。
為什么人們對在經(jīng)濟上未必劃算的“陽臺種菜”樂此不疲?當各作物占據(jù)都市陽臺,①_____,得到的是果實,還有一種想象生活的滿足。親手栽培不僅讓人吃著放心,吃著可口,而且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確定性讓人們在作物的成長中密切了與大自然的聯(lián)系。通過在陽臺上種菜,“都市農(nóng)人”們不僅滿足了口腹之欲,還收獲了精神愉悅。
事實上,種菜在中國有著歷史演進的邏輯。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樂吃善吃的飲食文化,重視農(nóng)桑的國家政策,勤勞肯干的民族稟賦,不遺余力地滋養(yǎng)開發(fā)腳下的沃土。同時,對中國人來說,種菜是②_____,也是一種精神情結(jié)?!皻g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老百姓向往歸園田居的鄉(xiāng)村生活,文人也喜愛詩酒耕讀的愜意棲居,種菜被古人賦予了無盡的想象。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文化基因,不僅包含對自然的熱愛,③_____,一直延續(xù)至今。
(1)請使用因果關(guān)系的句子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不超過50個字。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組卷:24引用:1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孔子游于呂梁,見一漢子能在湍急兇險的河流中暢游,問其有何秘訣,漢子答曰:我沒有什么游水的秘訣,開始時出于本性,后來游得好是我能順應(yīng)水性——能順著漩渦一直潛到水底,又能隨著漩渦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順著水流的規(guī)律而不以自己的好惡得失來左右自己的行為。
這個故事對不同的領(lǐng)域都有所啟示,請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5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