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作為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戲被譽為“百戲之祖”。南戲是以賓白和曲牌聯(lián)套相結合、以歌舞故事為主體的早期戲劇表現(xiàn)形式?!赌显~敘錄》是我國古代唯一的一部南戲專著,作者徐渭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作家和戲劇理論家。
          南戲和北曲是最早的兩大戲曲形式,一些流行的觀點認為北曲的地位遠遠高于南戲,依據(jù)是南戲起源較晚,盛行于明初,因此可視為北曲的支流。而依據(jù)《南詞敘錄》,南戲早在宋朝就已經開始萌芽,要早于形成于金末元初的北曲雜劇。這實際上是將南戲從北曲的附庸中脫離出來,賦予了南戲更加獨立的歷史地位,明確了南戲與北曲為并行的兩大戲曲系統(tǒng)。南戲溫婉輕柔,北曲剛勁高亢;南戲多以管樂伴奏,北曲多以弦樂配合。這些都從側面佐證了南戲與北曲雖然相互交流影響,但并不存在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早期的南戲無論在劇本文學上,還是在曲體上,都有其局限性,也正因如此,南戲受到文人學士們的鄙視,但這并不能否認南戲在我國古代戲曲史上作為較早戲曲形式之一的歷史地位。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南北戲曲的交流,南戲受北曲雜劇的影響與熏陶,其文學性已發(fā)生了質的飛躍。南戲從其起源到《南詞敘錄》的撰寫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在這段時間里,南戲已從民間的村坊小曲,走進城市,走進宮廷。不論從文辭聲律、結構排場,還是思想意義、人物塑造,各方面都已達到不可低估的高度。
          南戲是在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南戲以曲牌連綴的形式講述長篇故事,綜合了當時眾多的藝術形式,諸如宋雜劇、傀儡戲、歌舞大曲、唱賺以及諸宮調等,因此其文化價值是立體的,可挖掘性很強。
          與詩詞相比,戲曲常常更接近于口語。南戲來源于民間,戲文的作者多為書會人士,而其面向的觀眾群也多為市民階層。這就使其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當?shù)胤窖缘挠绊?,且具有口語化的特點。這就為我們今天研究地域性的方言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為漢語詞匯史的書寫保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口語、俗語、諺語、俚語等。
          宋代時期,城市繁榮,經濟發(fā)展。宋室的南遷,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產生,民眾的迫切需要,都促使了戲曲的形成與發(fā)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南戲得以孕育并逐漸走向成熟。南戲的戲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譬如在劇本《趙貞女》《王魁》中,作者強烈抨擊了封建制度下文人人性的異化及其給善良婦女帶來的迫害和災難,表達了勞苦大眾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和抗爭情緒。另外,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南戲中描寫的服飾習慣、節(jié)慶儀式、民間信仰以及民間巫術等情節(jié)都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
          據(jù)記載,南戲使用南方曲調,不受宮調限制,可隨時換韻,多采用五聲音階。南戲在溫州形成后,于東南沿海各地廣泛傳播。到了元代末期,又繁衍出海鹽、余姚、弋陽、昆山等四大聲腔以及福建泉州、興化等地的南戲聲腔;其角色有生、旦、凈、末、丑、外、貼七種,并創(chuàng)造了獨唱、對唱、輪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連綴習慣,創(chuàng)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
    (摘編自張立秀《南戲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盡管南戲和北曲是最早的兩大戲曲形式,但是一些流行的觀點認為北曲的地位遠遠高于南戲,因為南戲起源較晚,盛行于明初,是北曲的支流。
    B.根據(jù)徐渭的《南詞敘錄》記載,南戲早在宋朝就已經開始萌芽,要早于形成于金末元初的北曲雜劇,這就明確了南戲高于北曲的歷史地位。
    C.因為南戲與北曲的藝術風格多有不同:南戲溫婉輕柔,北曲剛勁高亢;南戲多以管樂伴奏,北曲多以弦樂配合。所以南戲與北曲沒有關系。
    D.早期南戲因為在劇本文學和曲體上的局限性,受到文人學士們的鄙視,他們否認南戲在我國古代戲曲史上作為較早戲曲形式之一的歷史地位。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進行論證,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接著從兩個大的方面進行闡述,最后歸結論點。
    B.文章在論證南戲的歷史地位時,將南戲與北曲進行對比,闡述南戲與北曲的差異,突出南戲的歷史地位。
    C.文章第三段總述南戲的文化價值,后文從語言學價值、音樂價值等多個角度對南戲的文化價值進行闡述。
    D.文章闡述劇本《趙貞女》《王魁》的思想內容,以及南戲中描寫的服飾習慣等,為南戲的社會歷史價值提供佐證。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南戲講述的長篇故事綜合了宋雜劇、傀儡戲、歌舞大曲、唱賺以及諸宮調等眾多的藝術形式,因此,南戲的文化價值是多方面的。
    B.南戲來源于民間,戲文的作者多為書會人士,觀眾群多為市民階層,因此,南戲的語言很大程度上受到當?shù)胤窖缘挠绊?,有口語化的特點。
    C.南戲得以孕育并逐漸走向成熟與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宋室南遷,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產生,民眾的迫切需要,都促使南戲形成與發(fā)展。
    D.南戲可以隨時換韻,多采用五聲音階;具有多種聲腔、多種角色;有獨創(chuàng)的演唱形式和曲牌。這些因素使南戲在東南沿海各地廣泛傳播。

    組卷:8引用:6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它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
    (選自林庚《唐詩綜論》,有刪改)材料二
          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lián)想的意義。比如說“煙”,它的直指的意義,凡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只是它的聯(lián)想的意義迷離不易捉摸,它可聯(lián)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里焚香,“一川煙草”“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上,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lián)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個不同、變化莫測??茖W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義就愈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lián)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直指的意義易用,聯(lián)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離的;前者偏于類型,后者偏于個性。既是游離的,個別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離。比如說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詩里三、四雨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lián)想起來的,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lián),原文就簡直讀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處。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xiàn)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話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難處就在于含混中顯得豐富。由“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變成“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是點鐵成金。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fā)上面。
    (選自朱光潛《咬文嚼字》)材料三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草與柳在古代詩詞中一直經常這樣地同時并見,要說明其間的緣故,根本上還是因為都涉及春天?!皸盍鴸|風樹,青青夾御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柳樹是代表著春風的,而草則又與春風共其命運?!俺靥辽翰荩瑘@柳變鳴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體現(xiàn)在草與柳的變化上?!疤旖中∮隄櫲缢?,草色遙看近卻無”,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無的草的痕跡,便宣告了春天的來臨?!氨逃駣y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柳枝上剛萌發(fā)出點點的細葉,料峭的春風便已來到了人間。這個細葉,詩詞中又稱為“柳眼”,仿佛在說碧玉妝成的柳樹,忽然從睡夢中一覺醒來,睜開了眼睛,同時也就是春天的開始了。所謂“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xù)”,草透出了綠意,柳睜開來眼睛,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綠色世界啊。
          世界是綠色的,可是詩人卻愛說“青青河畔草”,“青青夾御河”,“渭城朝雨挹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傲隆弊允悄劬G色,所謂“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可是卻非說“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卻不說踏綠。春天喚做青陽,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稱為青年,那么到底是誰代表著春天呢?
          綠與青原是相近的顏色,所以青天又稱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綠。綠草可以稱為青草,綠柳卻不能稱為青柳,但是“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卻又正是好詩。“春晚綠野秀”,這綠野卻很少稱之為青野。大概由于綠指的是具體的現(xiàn)實的世界,而青則仿佛帶有某種概括性的深遠意義。綠原是一種諧和的色調,在萬紫千紅的春天,綠乃是多樣統(tǒng)一的典范。而青則更為單純,凝凈,清醒,永久,松樹因此就都稱為青松。所謂青山綠水,何嘗不正是兩種性格的說明呢?這里或者會給我們帶來一點生活中的啟發(fā)嗎?誰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長在呢?但這只是一種理想,從現(xiàn)實到理想,從具體性到概括性,本來是綠的卻說成是青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青青。
    (選自林庚《唐詩綜論》)(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要比“樹”顯得單純,這是“木”的一個藝術特征。
    B.“木”有“樹”和“木頭”雙重形象,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
    C.直指的意義因為固定所以易用,偏于類型;聯(lián)想的意義因為游離所以難用,偏于個性。
    D.綠多樣統(tǒng)一,而青更為單純,凝凈,清醒,永久。于是青山綠水,可以說是兩種性格的說明。
    (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古詩中“木葉”的“木”是作為“樹”的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樹的概念一直左右著“木葉”的形象,
    B.“姻”的直指的意義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但它的聯(lián)想的意義迷離不能捉摸。
    C.“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妙處需要了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意味。
    D.世界是綠色的。而春游叫做踏青,卻不說踏綠。因為綠是具有多樣統(tǒng)一性的諧和色調。
    (3)請結合材料二,說說“小團月”與“小龍團”二者在意義和意境上的差別。

    組卷:0引用:3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最喜荔枝紅
    蔣子龍
          2020年是荔枝的“大年”。
          何見其“大”?登上廣東省廣州市蘿崗區(qū)的牛首山頂,俯瞰滿山遍野的荔枝林,一片片翠綠、濃綠,擠成一團團瓷實的綠疙瘩。無涯無際的綠海中,浮蕩著密密麻麻的珍珠般的紅色顆粒,恰似“朱彈星丸粲日光”——這就是已經成熟的名為“桂味”的荔枝。
          然而,漫步荔枝林,卻是另一種景象。荔枝樹大異于其他果樹,諸如蘋果、梨之類,為了便于人類采摘果實,樹枝向四面八方七扭八拐,不往高處生長。而荔枝樹為了獲得陽光,自然而隨意地向高空伸展。一般的成年荔樹都在十米高左右,百年荔樹可長到十四米,樹齡五百年以上的古荔高達十六米,相當于五層樓房的高度,其樹冠也在五十平方米左右。而且,一棵樹一個形狀,每棵荔樹都形成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荔枝林深處,并非像在高空鳥瞰那樣密不透風。荔枝累累垂掛,一層一層,拉開了荔樹的枝葉,使荔枝林里陽光縷縷,清風徐徐。清澈的山澗水,自上而下,迂回曲折,時緩時急,給荔枝林增添一種清涼的韻致。采摘荔枝的人,將保險繩系在較結實的樹枝上,然后爬上荔樹頂端,在晃晃悠悠的樹梢上,將一掛掛結滿荔枝的小枝剪下來,裝進掛在樹上的竹筐,然后一筐筐地用繩子吊下去。從采剪到裝筐、裝箱、裝車,無不小心翼翼。成熟季節(jié),外地的大客戶,每天單是從蘿崗,就要買走七八萬斤荔枝。
          所以,水果的“大年”“小年”,最終還是要到市場上去看。今年的市場上,連菜攤旁邊都擺著一筐荔枝,
          價格也比往年便宜不少。任何水果都有人愛吃,有人不愛吃,卻很少聽說有人不愛吃荔枝。但是,天下人都道荔枝好,卻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荔枝?
          荔枝首先是歷史之果,廣州市建城兩千年,荔枝的栽培歷史也是兩千多年,蘿峰寺至今還生長著一株一千三百年的古荔樹,大多數(shù)年份還能碩果累累。《后漢書》中說,舊南海獻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路途險阻,前赴后繼。漢武帝不想這么麻煩,干脆在長安修建了“扶荔宮”,將一百株荔枝樹移栽至皇宮庭院,可惜最終一株也沒有成活。
          后來的唐玄宗、楊貴妃使荔枝的聲名大振,“年年驛使走紅塵,貢入驪宮色尚新”。據(jù)傳是身為廣東高州人的高力士,向唐玄宗和楊貴妃推薦了這種他家鄉(xiāng)的特產。清代兩廣總督阮元,在其《嶺南荔枝詞》中肯定了這一說法:“新歌初譜荔枝香,豈獨楊妃帶笑嘗。應是殿前高力士,最將風味念家鄉(xiāng)?!?br />      荔枝在古代是貢品,大臣們也不一定能吃上。廣東人張九齡,身為唐朝開元名相,一邊吟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邊寫《荔枝賦》聊以解饞:“百果之中無一可比。”至宋代,蘇東坡被貶惠州,因禍得福吃上了這種嶺南佳果,他至少寫了三四首關于荔枝的詩,最終成就了荔枝的文化品位。
          人們說,歷史就是文化史。荔枝更是一種文化之果,令現(xiàn)代人心生敬仰。一個例子就是,現(xiàn)代作家很少寫荔枝,可能因為擔心寫不過司馬相如、杜牧、白居易、蘇東坡等古人?,F(xiàn)在無論是賣荔枝的人,還是吃荔枝的人,張口就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荔枝本身已經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
          甚至,“荔枝”的名字就是詩。其品種很多,如“水晶丸”,俗稱“糯米糍”,名字來自宋朝楊萬里的“甘露落來雞子大,曉風凍作水晶團”;再如“十八娘”“宋家香”,名字來自清朝顧貞觀的“碧桃爭比得,鶴頂真珠液。好在宋家香,剛逄十八娘”;還有桂花香味馥郁的“桂味”,肉質滑軟、清甜多汁的“秀玉”,成熟后紅紫相間、縫合處一條綠線直貫到底的名貴品種“掛綠”,果皮鮮紅、果肩隆起、果肉厚實的“雙肩朱砂紅”,極其稀少的“水西碧玉”“雪懷子”等等,不一而足。
          嶺南民諺:“天下荔枝在廣東,廣東珍品在蘿崗?!北蛔u為荔枝中“三寶”的“水晶丸”桂味“掛綠”,以及被尊稱為“荔枝皇后”的“水西碧玉”,皆在蘿崗。
          為什么是蘿崗?
          蘿崗在廣州東北方,隸屬黃埔區(qū),境內確實有“崗”。蘿崗之“崗”,南北狹長,北高而南低,漸次由三種地貌構成:高丘陵、低丘陵臺地及河涌與濱江沖積平原。山丘表層為磚紅壤潮土,有機物質豐富,土層深厚肥沃,呈弱酸性,天生就是供荔枝生長的優(yōu)質土壤。加上全年氣溫較高,雨量豐沛,就像當?shù)匕傩账f,“插根木棍就發(fā)芽”。
          如今的荔枝既是珍品佳果,又是大眾鮮果;既高級,又普通,饒是“人見人愛”。
    (1)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擠成一團團瓷實的綠疙瘩”,運用比擬兼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出荔枝樹之多之密之綠。
    B.第二、三段寫荔枝林,先是高處俯瞰,然后是林中仰看,從不同的角度細致地描寫出荔枝林的秀美。
    C.“……卻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荔枝”與“為什么是蘿崗”是過渡句,使前后銜接緊湊,過渡自然。
    D.本文描寫、記敘、說明、議論相結合,非水精于其中,寫出了剪崗荔校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2)本文圍繞“荔枝”寫了哪些方面的“大”?請簡要概括分析。
    (3)本文在描繪荔枝時,用了聯(lián)想的藝術手法,作者是怎樣展開聯(lián)想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分別加以分析。

    組卷:8引用:1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民間有種說法,有外傷不能吃醬油,否則傷口會變黑。真的是這樣嗎?首先請愛吃醬油的小伙伴放心,①         。因為醬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沒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無法促進黑色素細胞的合成、運輸、分解,也就不會引起皮膚的色素沉著。那么,①         ?受傷后新生的皮膚比較嬌嫩,容易受到紫外線的侵害。當紫外線照射到上面,它會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為材料生成黑色素,從而導致淺表創(chuàng)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著,于是傷口就變黑了。最后提醒大家,③         ,應盡快采取措施來消除炎癥,避免感染。傷口一旦發(fā)生感染,會嚴重破壞皮膚的真皮層,并導致肉芽組織增生,從而大大提高色素沉著的概率。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9個字。
    (2)請根據(jù)上面材料,就“如何預防傷口的色素沉著”給出三點提醒。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過10個字。

    組卷:13引用:19難度:0.6

四、作文(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楊振寧先生曾對弟子翟薈說,做科研要“寧拙勿巧”。翟薈教授也說,“寧拙勿巧”是一種科研態(tài)度,一方面是說做科研不要投機取巧,必須誠實;另一方面是說做學問沒有捷徑可走,必須一步一個腳印。
          俄羅斯諺語:“巧干能捕雄獅,蠻干難捉蟋蟀。”這句話道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講究方法,巧干勝于蠻干。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請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10引用:39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